75岁嵌银技艺传承人讲述红木为纸银丝作画工艺

来源:潍坊晚报 时间:2018-03-23 15:32:43

  嵌银漆器是潍坊独有的一门技艺,被列入潍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75岁的刘延伦老人是嵌银技艺的传承人,他的这门“绝活”到底有何独到之处?日前,记者走近嵌银漆器的传承人刘延伦,听他讲述这门技艺的历史文化及制作工序。

  一拿起工具,老人立马变专注

  3月7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城区游麟小区见到了刘延伦。今年75岁的刘延伦看上去精神抖擞,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赶紧展示自己的“绝活”。刘延伦把记者领到一间卧室,他一边戴上长套袖、扶正老花镜,一边在窗前的一张桌子前坐下。他笑着说,这是他专门用来嵌银的“工作桌”。

  工作起来的刘延伦显得十分兴奋,言谈举止间可以看出他对嵌银的热爱和专注。他从一个小木盒里拿出一把小剪子、一把长条小刻刀和一把底端带有镊子的小铁锤,说这是最古老、最常用、最必不可少的工具。随后,他又展示了20余种小刻刀,或是划横线、或是刻弧度,各有各的用途,令人惊叹。刘延伦表示,以前做嵌银工作时,手中各式各样的刻刀多达上百种。

  介绍完嵌银工具后,刘延伦开始展示嵌银技术——他先用刻刀用力在厚木板上刻出一道细小的、俯身凑上去才能看清的条纹,然后用镊子夹取一条扁平的银线,仔细放入之前的刻痕中,用小铁锤在银线与刻痕重合处“铿铿”敲几下,将银线嵌入到木板中。最后,他用剪刀裁去多余的银线,嵌银环节的工作便完成了。

  嵌银漆器制作,分为四大工序

  随后,刘延伦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两样成品佳作。他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取出两个陈旧的红木盒,用纸巾拭去上面的灰尘后,上面的嵌银图案便清晰地呈现出来。记者看到,红木烟盒上雕刻的是雨荷图,一只小蟾蜍活灵活现;印章盒上雕刻的是山水图景,美妙绝伦。

  刘延伦又拿出一本精致的册子,里面收藏有各式各样的嵌银图片。“这幅‘四美’图是当时申报非遗时用的。”刘延伦老人说,这幅“四大美女挂屏”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颇费周折,但在他看来,只要能让更多人了解、关注潍坊嵌银技艺,花多少功夫都值得。他感叹道,四大美女挂屏采用了金丝、银丝、宝石等材料,选用上好的红木,嵌银工匠们雕刻、嵌银每天工作8小时,10天仅仅能制作完一扇挂屏,而这组挂屏全部制作完成,仅嵌银环节便耗时一个多月。

  如此精美的作品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刘延伦说,嵌银漆器的制作分为四大工序,分别为“木工”“嵌工”“漆工”“雕工”,每道工序又有很多工艺。其中,“木工”包括选取木材、配上模型结构、雕刻加工等环节,等到原木材料加工完成,便到了刘延伦老人主要负责的嵌银环节——按照设计好的纹样、图案等,将金丝、银丝经过铺稿、犁槽、装丝、敲定等步骤嵌入木器。

  接下来的“漆工”环节以手工操作为主,将生漆调合油烟灰和朱砂,先打底漆,待阴干后以细磨石打磨四五遍,直至漆色均匀。漆工结束便将嵌银漆器再加以雕刻,使之更加精美巧妙。

  不断发展技艺,收徒500余人

  刘延伦老人既是嵌银技艺的继承人,又是嵌银技艺的传承人。记者从他口中了解到,潍坊嵌银漆器与嵌银文化兴起于清末光绪年间,距今约100余年,由手艺人姚功甫、田畲帆首创。他们见汉代铜器上由银丝嵌出的纹饰十分精美,便尝试将金丝、银丝嵌入硬木器物中,获得成功。刚开始时图案简单,技艺水平相对较粗糙。

  光绪十六年,从事嵌银工艺的田晓山、田菊畦兄弟改进了图案,并在济南开设了“雅鉴斋”,专卖嵌银漆器,生意十分兴隆。随后,嵌银工艺由刘东侯、刘中鲁兄弟等人相继改进,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公茂福”“永兴成”“桐荫山馆”等嵌银漆器店迅速兴起,部分店家在济南、上海、北京等地开设了分店。到1937年,潍坊嵌银工艺达到鼎盛,嵌银漆器多销往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

  抗日战争时期,潍县沦陷,“桐荫山馆”为生存将地址迁至东门大街路南,经营规模大大缩小,账房柜台由刘延伦老人的父亲刘金让担任,后因战争而被迫停业。1954年,刘延伦老人的叔叔刘金祥等19人组成嵌银漆器合作社,恢复生产。

  刘延伦出生在“嵌银”家族中,从小耳濡目染,对嵌银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14岁便到家族的嵌银厂帮工干活、教新徒弟,一晃便是40余年。55岁退休的他仍坚持培养嵌银技艺学徒,到现在已教授500余名弟子。刘延伦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嵌银技艺的创新发展与培养学徒中,他在嵌银技艺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还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其代表作品《文房四宝》曾获“中国重汽杯”山东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二等奖。

  希望嵌银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自2004年开始,潍坊的红木嵌银店便发展起来,刘延伦的女儿刘莹下岗后希望开一家红木嵌银店,不料遭到父亲反对。“干不好就别干,要是没有相当的技术,别砸了老祖宗的招牌。”刘延伦当时对女儿说。刘莹了解父亲的性格,她并没有一再纠缠,但是也没有放弃。

  刘莹十分执着也很要强。从那以后,她常常向他人、向母亲请教学习,对自己的工作要求颇为严格,见到女儿对嵌银工艺的兴趣越发浓厚,嵌银技术逐步精湛,刘延伦默许了女儿开店的想法。

  2009年,刘莹打出“桐阴山馆”的旗号,开起了自己的红木嵌银店。父女二人对红木嵌银漆器成品的要求极为严格,无论是选材、嵌银,还是上漆、雕刻都严格把关,即使一双红木嵌银筷子都要刷十六七遍大漆。

  刘延伦表示,令他感到痛心的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造假现象越来越多。“这么好的手艺,用在普通木头、假银丝上,不是糟蹋了吗?”刘延伦说,除造假现象泛滥外,现在的年轻人对嵌银等传统工艺不太感兴趣,看着学习嵌银工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令他深感担忧,担心这门技艺无法很好地传承下去。

  他说,嵌银是潍坊独有的,希望通过申报非遗等途径,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嵌银文化,让这门潍坊独有的工艺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人物档案

  刘延伦,今年75岁,家住奎文区游麟小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嵌银漆器代表性传承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其代表作品《文房四宝》曾获“中国重汽杯”山东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二等奖。投身嵌银工作40余年的他仍在退休后坚持培养嵌银学徒,只为让嵌银工艺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非遗档案

  潍坊嵌银漆器起源于清末光绪年间,是全中国乃至世界独有的特种工艺品。它以名贵红木、天然漆和金银丝为主要原料,经精工雕刻、镶嵌而成。嵌银艺术采用中国画的白描形式,有山水、花鸟、古装人物和汉代青铜器花纹,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2005年,奎文区将潍坊嵌银漆器确定为重点保护项目,并制定了10年保护计划;2006年5月,潍坊嵌银漆器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曹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