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两色籽粒,最大增收25.2%,高青诞生小麦“国宝”品种

来源:淄博新闻网 时间:2018-06-19 11:04:55

  三夏时节,高青县芦湖街道办事处黄河岸边一个普通村落的庭院里,金黄的小麦已经到了收割季节,与普通小麦不同,这些种植在围挡中的神秘小麦名叫“蓝矮败”,麦穗呈蓝、白两色,这些可是高青县黄泛平原作物研究所所长、原山东省滨州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滨州综合试验站站长耿爱民的“宝贝”。今日,本报记者就带您走近被同事们称为小麦“袁隆平”的耿爱民与他的超级麦的故事。

  说起杂交水稻,“野败”的发现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为我国甚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中国的另一大口粮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上,进展却很缓慢。直到“蓝矮败”的出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简单来说,“蓝矮败”植株矮壮,自身花药败育无花粉,雌蕊发育正常,在开花期柱头外露,可以接受其他任何小麦品种的花粉而正常结实,在同一个麦穗上结蓝、白两色籽粒。

  从2008年开始,耿爱民就带领团队对“蓝矮败”展开深入研究。在耿爱民看来,“蓝矮败”可谓“神麦”。“将其中的蓝粒种在地里,其麦苗又矮又壮,开花时无花药,然而拿任一麦穗的花粉授之,都能结出满满的籽粒,再结麦粒还是同穗有蓝、白两色,再种蓝粒,还如同上年。”耿爱民说,但是拿其中的白粒试种,结果却截然不同。“植株高大,全有花药,穗大粒多,籽粒全为白色。取这些全白色的麦粒再种,长势不及其前,株有高低,但粒仍全为白色。

  自称“老麦”的耿爱民从事小麦育种已有30多年,在他看来,“蓝矮败”对小麦生产乃至国家粮食安全来说意义重大,堪比当年的水稻“野败”。“蓝矮败”就像磁石般吸引着他和团队成员的心。他们对“蓝矮败”的研究,也深深地扎根在麦田里。

  目前,耿爱民及其团队完成的“利用蓝矮败小麦进行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鉴定。据悉,他们系统研究了利用“蓝矮败”小麦筛选强优势组合和杂交制种技术,明确了强优势组合的比例,筛选出9个强优势组合,其产量较对照增产15%左右,最大增幅达25.2%。“小麦是迄今为止仍未大面积应用杂交种的最大粮食作物,而“蓝矮败”种质的种种特性,使得依托其选育的小麦杂交种更适宜于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耿爱民说。

  不仅如此,“蓝矮败”还是一个种质创新的理想平台与载体工具,他们已创制了矮秆、蓝矮、蓝败等8类50多份新型种质材料,这座宝库仍待发掘。耿爱民表示,他们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要运用“蓝矮败”载体及其轮选群体种质创新平台,创新更多更好的种质,选育更多优质高产稳产的品种。

责任编辑:寇亚群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