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行 | 跳“农门”者,孙京梅:“如果你不是对土地真的热爱,不要跳进来”

来源:鲁网 时间:2019-01-18 16:50:10

  在这个时节,寒风冰封了整个大地,除了热情。

  在这块土地,热情还需要坚守和专注的特质。当三年将3000万元打了水漂,家人砸茶壶、摔遥控一度离去时,依旧矢志不移的坚守是内心的强大;当把有机农业视为事业,宁要虫果不要农药被生产队长连捶两拳时,依然痴心不改的专注是外在的稀缺。

  这就是孙京梅,拥有2000亩沙土地的德州齐河鼎泰沣庄园创始人。少时立志跳出“农门”,孙京梅随改革开放而起,自农村到县城,再进济南、北京,闯出一条果敢之路。8年前,乡村又把她拽回原点,孙京梅也在自嘲:“不知不觉我又回到农门,并且这辈子再也不会离开。”

  这位乡村振兴的探路者,回望她的过去,不仅感怀其极富性格色彩的创业经历,更在于在历史开合大势下,个体如何在农业、农村中找到位置感,实现困境中的逆袭。从这个意义上说,54岁的孙京梅再跳“农门”的路径,更具启示意义。​

  再回农村

  敢闯敢做的孙京梅,一月挣70元时就以2.2万元的价格承包村里冷库。齐河县第一辆光洋摩托车、捷达王轿车,都烙上了她的标签,“吃螃蟹”于其而言就像骨子里的基因。2010年,面对2000亩土地,孙京梅夫妇甚至没有任何调研和规划就应了下来。

  1月10日,接近零下十摄氏度的气温,让齐河县流洪村鼎泰沣庄园里的色彩单调了许多。层林之中,孙京梅如数家珍般介绍着每一株苗木的特性、树龄。最多时,这里种植着约110万株苗木。“我的树”,是孙京梅常挂在嘴边的词语,只要别无它事,她就会泡在林子里,摆弄这一株株苗木。

  其实,在2010年接手这2000亩沙土地前,孙京梅已不沾“农”字良久。她的老家距此不远,是改革开放后四里八乡有名的村办企业聚集地,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村办企业规模一度达到12家。

  在齐河当地农村,有“跳农门”的说法,意指不要再种地。在高中阶段,为跳出“农门”,孙京梅甚至连考四年大学,当年的同学、日后的丈夫刘加英大学毕业时,她仍在高中为考大学做着最后一搏。

  1989年春天,高中毕业后在一家村办冷库干了1年多会计的孙京梅,作出一个让家里人全都反对的决定——以每年2.2万元的价格承包下一间冷库。彼时她每月的工资只有75元,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丈夫月工资56.5元,2.2万元的承包价,需要两人不吃不喝工作13年多。

  或许,敢闯敢做的基因,早已在孙京梅的骨子里种下。她在乡邻间以赊账方式收购苹果,在发现冷库内所收苹果有“烂果现象”时,裹着棉袄,带着两位家人连干36天,将40万斤苹果挨个检视、重装。

  当年11万元净利润!这是孙京梅踏足社会的第一步,在周围人都在感叹她的运气时,只有她清楚自己付出的辛劳。接下来几年,孙京梅冷库生意越做越大,齐河第一辆光洋摩托车、第一辆捷达王轿车,均打上了她的标签。

  1999年,冷库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已经打入济南市场的孙京梅,在跟丈夫通宵商量后,决定举家迁往北京。他们瞄准了房地产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塑钢门窗制作。

  “吃螃蟹”,让孙京梅不断收获着人生高点,一家人在北京发展得如鱼得水。2010年,当时刘桥乡一位负责人在与孙京梅夫妇闲聊时提到村内可以流传部分土地,询问他们是否想接手时,从未有过失败概念的这对夫妇随口应了下来。

  三年砸进3000万

  重回“农门”的孙京梅没想到地里细节会如此繁密,对有机农业的苛求让其砸进去3000万元积蓄。没日没夜干活的丈夫,不知摔了多少茶壶,只得孤身返回北京;看到虫子把几十万斤梨变成虫果,付出巨大劳动的生产队长忍不住捶了她两拳。

   2010年“十一”黄金周,孙京梅夫妇自北京返回齐河,在高速收费站口,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热烈欢迎。

  2000亩土地,用来做什么?他们选择了有机蔬菜的种植。“那段时间,农药污染的事件不断曝光,我就想是不是可以让大家吃得好一点、吃得舒心一些。”孙京梅说。

  “不用农药、化肥和激素。 ”孙京梅一开始就给农场定了三不原则。为此,她开除了几个使用农药的生产队长,“不这样,镇不住啊。”

  重回“农门”的孙京梅买来了大批生态农业书籍硬啃,专注于有机蔬菜的种植及经营之道。不过,繁密细节实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实际上,地里的蔬菜和虫子跟人没有什么不同,都非常聪明。像山药为了躲虫子,会长成块状而不是条状。土豆,也只有鸡蛋那么大,而且被啃噬得厉害。”有时为了捉虫,孙京梅夫妇带着工人挖开土,一点点抠虫子。

  一方牛粪50元,一天工人100元……搞山药和土豆有机种植的孙京梅发现手上的这2000亩土地成了“无底洞”,“比如要搞大棚种植,本来估计需要花500万元,但实际上手才发现,没有1000万元根本打不住。”

  2010年到2013年,孙京梅夫妇两人在这块地上投入达3000万元,却鲜有回报。渐渐地,失望的情绪弥漫在家庭中间,平日下力颇多的丈夫不知砸过多少茶壶,甚至摔了三把宝马车原装钥匙。回家吃饭,孙京梅说话非常小心,生怕两人脾气起来一发不可收拾。终于,丈夫刘加英在极度懊恼中,跟妻子商定他先返回北京,一方面当时对农场有所失望,另外则需要维持门窗生意“输血”农场。

  在有机农业上撞得头破血流的孙京梅,至今仍没更改自己所定的“三不原则”。2018年,300多亩梨树结果时,一位有着多年经验的生产队长曾劝说孙京梅用些农药,结果被孙京梅以“我的果子我负责”怼了回去。等到下果时,虫子咬了数万斤虫果。地头上,这位曾付出巨大心力的生产队长”,忍不住直接捶了孙京梅两拳。“我理解他,但定下的事不能有一丝一毫地更改。”孙京梅说。

  引来“才智”换来“花明”

  与省农科院一位专家的邂逅,给农场带来了变化契机。孙京梅重新规划了农场发展路径,将林果种植调整为重点方向。此后转型的成功让孙京梅知道了“才智”的重要性。前不久,她捐款20万元为北京林业大学设立奖学金,她的想法很单纯,“不管孩子将来去哪儿,只要给农业做贡献就行。”

   如果没有2014年夏季的那次见面,孙京梅不知自己是否能在今天继续坚持。

  “一次朋友相约,我到省农科院见到了研究员于兰岭。我也是抱着‘死马当着活马医的心态’,想让专家出个方子,但人家起初直截了当地拒绝了我,说‘搞农业种植很难生存’。”孙京梅告诉记者,她不死心,就在走廊外等着,终于等到于兰岭一行来到齐河“问诊”。

  在那之后,孙京梅将农场有机蔬菜的发展路径调整为林果结合,于兰岭从测土到测水到选种选苗,全方面考量,为这2000亩农场做了全方位规划。大乔木、花灌木、苗圃……110万株苗木构建的绿色生态网络,带来的不仅有经济收益,还有生物的多样性,且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

  仅环农场一周,就被孙京梅种上了3万棵银杏树。记者在其中时,不时看到大片鸟群盘旋四周;防治美国白蛾的噬小蜂挂袋,则挂在苗木上;2018年被虫子咬过的烂果,则被制成了30万斤酵素来年用作肥料。

  垄行一日,地上十年!“靠天吃天”的农业回报周期长,风险系数大,孙京梅深深懂得“才智”规划的重要性,“农业要想有出路,就是得把人才引到田间地头。我们做农业,不能靠着老脑筋,更不能再靠天吃饭。”孙京梅的感悟,为她的产业带来变化契机。

  最近,孙京梅又连续前往北京,与北京林业大学签订20万元的奖学金项目。孙京梅说,她的想法很简单,不追求有什么回报,就是希望能尽己所能,帮助这批做农业的孩子。不管这些孩子将来去哪儿,只要给中国农业做贡献就行。

  收获的天枰终于向她倾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投入逐步扩大, 收获的天枰 终于“翘”向了孙京梅。生态农业怎么走?孙京梅也有了新打算,“我的树”、“我的虫”成了她的口头禅。

   除了有机农业,孙京梅还利用这2000亩土地做起全产业链,帐篷旅游、孩子研学……她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不断丰富农场的“性格”。

   如今,农场林子中有野鸡,林下有草药和野菜,实现了林、果、粮、菜兼作、套作、轮作。甚至,孙京梅还养起了几种虫子,如白星花金龟。其成虫吃烂果,幼虫则可以成吨成吨地吃掉玉米秸秆,拉出来的粪砂比一般意义上的有机肥质量还高,直接就能还田养地。这小小的白星花金龟,实现了园子的生态链最末端和最初端的衔接闭环。“我的树”、“我的虫”,如今是挂在她嘴边的口头语。

  孙京梅告诉记者:“玉米秸秆的再利用一直是个大问题,现在我不仅在自己农场养白星花金龟,还在其他几个村里做试点,如果模式成熟了可以解决农村大问题。”

  自2016年起,鼎泰沣庄园初步实现了盈亏平衡。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孙京梅也慢慢发现自己坐到了“跷跷板”的高点。前不久,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担保,为其办理了200万元、利息较低的“惠农贷”。

  孙京梅说:“以前贷款大都需要抵押物,手续比较繁琐,现在用政府这个担保,省去了很多麻烦,放款也快,利率又低,仅用了5天,我就拿到钱了。 ”

  此外,齐河县投资6亿多元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不断发力,在全县硬化村内道路4460条、670公里,3189个村庄同步完成了排水管网、绿化亮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建设,而这给孙京梅带来了产业空间。

   2018年,齐河启动了13000亩的防护林建设,本身拥有丰富林果资源的孙京梅开始运营此项目,而她要将自己一些理念复制于此。

  对话:

  “你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土地,不要进来”

  说话如竹筒倒豆子般的孙京梅,自己说“常遇贵人”。而纵观其极具性格色彩的创业经历,可以看到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冷库生意,还是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十年黄金发展期,孙京梅都可算是“先行者”。从“农门”出去,再回“农门”,孙京梅的感悟相较他人要深刻许多 ​。

  记者:当初自北京回到齐河又做起农业,你想过会投入这么多吗?

  孙京梅:我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一个转机都是从零开始。投入大我是想过的,但农业和农村不是你投入多就会回报多的。你的投入和产出可能都不成正比,回报周期很长,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对农业影响很大,这不是一个人、一群人能决定的。

  记者:你没想过退出?

  孙京梅:那多丢人,也不是我的性格。最难的时候,家里人都说别干了,但我觉得如果让村里人说农场最后成了个野草场,那就直接抬不起头来了,咬着牙也得干。

  记者:回头看一下,你觉得2010年接过2000亩地时最应该干什么。

  孙京梅:当时最缺的是规划,接手时都没有任何打算。到现在明白了,干什么事没有长远规划不行,视野不能窄、眼光不能短。一件事如果规划对了,那每天往前走一步就是离目标近一步,如果规划不对你再努力也没有回报的。

  记者:这两年农场的改观,最重要的是2014年那位专家的规划吗?

  孙京梅:是这样,其实农村不缺人,但缺少人才。农业几千年来,没有说是靠种地能够实现赚钱的。产、学、研如果能实现协调一致,那成功的几率会高很多,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科研机构、院所能走进农村、走到地头,与我们一起共同发展。另外,一个人一定要依靠团队和家人的支撑,如果没有丈夫这两年在北京做生意给农场输血,我也很难坚持。如果没有一群懂农业的人低头干活,我也很难发展。

  记者:如今,你身边也有很多人开始做农业的吧。

  孙京梅:现在有一些,前不久我遇到一个人从外地回来流转土地,我当时问她以前干什么的,她说是做典当行业的。我笑着跟她说,行,你还可以赔两年。其实,我想说的意思是,做农业,如果不是你对土地真的热爱,那就别跳进来。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孙珂 吴绍博

  通讯员 志华 田彬

责任编辑:王翼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