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种瓜、画画……看产业振兴下山东农民的新工作

来源:大众日报 时间:2020-07-16 17:50:50

  一说起农民,总会联想起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种的情景。随着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在山东,农民们的工作正变得愈发多样化,有的开民宿、有的养花、有的种瓜、有的画油画、有的写毛笔字……即便是仍旧从事农业耕种的农民,手里的高科技工具和技术也越来越多,工作环境与以往相比大大改善。

  种地种出新花样:这里的大棚既能发电又能种菜

  “现在我们村的水稻通过了QS认证和有机认证,之前大米每斤卖2.5元左右,现在能卖到3元。我有50亩水稻田,现在光卖大米就能有12万左右的收入,之前卖未脱壳的稻子只能卖7万块钱。”在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七村,农民孙金宝告诉记者。

  七村在黄河岸边、城区近郊、油田腹地,种植水稻的环境优越。在很多村庄将水稻改种别的经济作物时,七村反其道而行,在水稻的改良创新上下功夫。他们成立了“生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投入资金167万元,申请注册了“入海口”牌有机富硒香米,通过了有机认证、QS认证,形成了物资、插秧、管理、收割、加工、销售“六统一”生产模式,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的高效生态种植。

  短短几年时间,村民人均收入从11000元增加到15670元,村集体收入从5万元增加到20余万元,合作社的社员队伍已覆盖全村村民。

  (威海市临港区汪疃镇的上善堂光伏农业观光产业园)

  七村在水稻的改良创新上下功夫,生产出高质量水稻让农民增收;而在威海市临港区汪疃镇,上善堂光伏农业观光产业园则通过既能发电又能种菜的光伏大棚,创新了农民传统耕作的方式。

  目前,上善堂光伏农业观光产业园的农业光伏项目占地1700亩,棚内种植面积1020亩,全钢结构的高效农业大棚有131个。棚顶的太阳能薄膜电池板将太阳辐射分为植物需要的光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光能,同时满足植物生长和光电转换的需要。此外,大棚还能实现水肥全自动灌溉。

  因地制宜搞发展:养花种瓜果打出乡村特色产业品牌

  振兴乡村产业,要根据各村的特色,选出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临河村位于黄河滩区,沙粘相间,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含量大,适宜瓜果种植。当地依靠优势,大力发展瓜果种植,通过嫁接培育,把普通甜瓜培育成了集香、甜、脆于一体,肉厚、种少、皮薄的优质瓜果“临合蜜”,成为远近闻名的“甜瓜之乡”。产品不仅成功打入山东各大超市,还远销天津等10余个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

  (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临河村种植的“临合蜜”远近闻名)

  而在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马泉休闲园,曾经“野狼出没”的荒山经过多年整治,成为了一年四季“花果飘香”的农业综合体。依托山里的好土壤和山泉水,园区里的10万多株、12000多亩樱桃每到春夏时节,一片火红。这里的樱桃有十几个品种,年产量100万斤,产值3000多万,当地农民都靠樱桃增收。

  有村子种瓜果,也有村子在养花中发家致富。在潍坊临朐九山宋香园景区的薰衣草小镇,有着世界单片种植面积最大的薰衣草花海。目前,宋香园已经掌握了薰衣草育种育苗,精油、纯露提取,衍生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其中精油、纯露提取技术已申请获得国家专利。

  依托人文环境兴产业:苦禅故里的农民艺术家要让扇面走向世界

  在山东,除了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有的乡村还依托人文环境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山东高唐县三十里铺镇李奇村,因走出了中国近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美术教育家李苦禅先生而闻名。在苦禅故里,能写善画的农民有很多。在过去,他们仅仅把写写画画当做闲暇时的爱好。而如今,李奇村将书画艺术做成一个文化产业,当地的农民也开始把爱好发展成了工作。

  “作为苦禅大师的家乡人,我们在坚守书画艺术传承上,紧跟新时代乡村振兴步伐,做大做巧文化产业。我们现在把扇面文化作为李奇村的艺术主打,让小小的扇面作品走遍中国,走向世界。”李奇村村民张玉明说。

  (在苦禅故里,能写善画的农民有很多)

  良好的人文环境,引来了不少企业的注意。高唐县三十里铺镇李奇村第一书记田帅介绍说:“现在已经有涉及农副产品、文化传媒等9家公司入驻李奇村,以书画艺术为支撑,走建设与运营并重的路子,以‘1+N’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流量变现’,李奇村在乡村振兴探索与发展上越走越坚定。”

  与李奇村类似,潍坊的蔡家沟村也与艺术结缘。几年前,蔡家沟村还是一个无集体资产、无经济来源、无年轻劳动力的“三无”贫困落后村。2017年,艺术家张破等人以“艺术植入乡村”形成蔡家沟艺术试验场,加上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资本的加入,蔡家沟村逐渐蜕变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蔡家沟存的老人们正在画画)

  网红动画涂鸦,艺术体春联,色彩斑斓的石头墙,五彩缤纷的墙壁画,充满艺术气息的酒馆、文艺气息的咖啡馆,各式各样的艺术装置……朴素的乡土气息与时尚的艺术元素在蔡家沟艺术试验场完美融合。

  仅去年一年,蔡家沟就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艺术试验场为村子带来的“化学变化”,远比墙壁上的绘画精彩的多。75岁老人王茂桂经常因为画画入迷耽误做饭;73岁的张则英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个人工作室里绘画创作。丰富的就业形式,渐渐鼓起的腰包,让蔡家沟人打心底里美出了花。 

责任编辑:李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