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读历史 | 1500年前的“混血儿”云冈石窟,拍了拍你

来源:山西新闻网 时间:2020-09-24 17:20:53

  云冈石窟露天大佛

  “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这样说。跟随着总书记的脚步,9月24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游山西•读历史”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长城线采访团,来到有“中国雕塑的长城”之称的云冈石窟。

  采访团近距离观摩石窟

  云冈石窟是1500年前出生的“混血儿”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得从石窟的历史说起。

  《解放日报》曾报道,石窟原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建筑,主要开凿于山崖间。最初作为佛教信徒坐禅修行的场所,又被称为石室;后来演变为石窟组合,其中“禅房窟”“塔庙窟”这两种模式在印度较为普遍。

  伴随佛法东渐,源于古印度的佛教艺术沿着动荡而绵延的丝路远播于西域诸地,并随着贸易线路,渐趋深入中原。这一外来的宗教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艺术接触、碰撞后,在互促与交融中逐渐发展。历经时间的检验,加之匠师们虔诚的摹写与再创造,远道而来的佛教艺术在古代中国大地上得以生根发芽。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指出,云冈石窟“非中国”的表现甚多,或明显承袭希腊古典宗脉,或繁复地掺杂印度佛教艺术影响。依据云冈诸窟雕饰花纹的母题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势,可知中国艺术从那时起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看吧,云冈石窟“出身不凡”,“混血儿”的基因,决定了他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多元文明交融的典范。

  采访团成员在云冈石窟博物馆里听石窟历史

  云冈石窟自带光环,“爱慕者”甚多

  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始建于北魏,绵延一公里,希腊罗马波斯等文化在此争辉。在中国的石窟里,云岗石窟完全可以小“傲娇”一下。为啥呢,人家“爱慕者”甚多,朋友圈不一般啊!

  1902年,日本古建筑专家伊东忠太的“云冈考察报告”在全球东方学界美术界引起震动,后“朝圣者”不绝于途,日本人关野贞、常盘大定等,法国人沙畹,英国人安娜,美国人玛丽,瑞典人喜龙仁,中国一流学者陈垣、郑振铎、梁思成……

  1937年,国家地理学会主席格罗斯文纳博士考察云冈,以《中国雕塑长城》为题再次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1938年3月号上,云冈就这么走向世界。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在周总理的陪同下亲临云冈石窟。此后的47年中,来自英国、墨西哥、不丹王国、泰国、荷兰、乌拉圭等多个国家的政要均在云冈石窟留下足迹,20多次的到访令云冈石窟的国际知名度与日俱增。

  朋友圈不一般的根本原因是,云冈石窟不一般。现存主要洞窟有45座,窟龛200多个,造像5万多尊,整个石窟群雕刻面积达18000万平方米,佛像最高的造像17米,最小的造像仅2厘米,巨大的佛像和娇小的雕像相映衬,连同装饰纹样一起,营造出了富丽、繁盛的佛国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第八窟,隐匿了一座2016年才开放的“萌”菩萨,双手合掌,不仅露6颗牙齿,还挤出一对酒窝,实属罕见!

  不得不提一下云冈石窟的江湖地位,他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采访团合影,在露天大佛前留存记忆

  云冈石窟拍了拍你说:我也数字化了!

  岁月流逝,云冈石窟曾一度岌岌可危,后经多次抢修才得以保存至今。2016年,云冈石窟在数字化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中取得了重大成果: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为云冈石窟建起了三维的“数字档案”。

  “不仅使人对石窟目前的状况了如指掌,还可及时把握文物若干年后的形态变化,一旦文物因自然灾难或人为原因受损,还有可能进行精度极高的修复。”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解释数字化带来的意义。

  今年“五一”假期,云冈石窟景区推出了全景漫游服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满足游客线上游览的需求。游客通过“云冈石窟全景漫游”数字化展示平台,就能欣赏云冈石窟的每一个景点、每一尊雕像,实现足不出户游云冈。

责任编辑:孙岩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