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艳:提升文化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时间:2020-09-25 14:31:39

  【鲁小艳:提升文化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鲁小艳指出,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切实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一是正视文化差异。必须充分了解受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特点,在正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找到文化的契合点。二是主动设置议题。坚持以我为主,把“我们想讲的”与“受众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谋划,科学设置。三是创新传播策略。坚持精准传播是创新传播策略的重要方向。我们要充分了解和结合各国受众的文化生活、文化心理,在话语方式、传播手段、传播技巧、参与主体等方面进行策略创新,拉近与受众的心灵距离,实现精准传播。四是借助文化力量。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IP提供了丰富资源。我们要持续推进文化IP内容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挖掘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正义等价值观的元素,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IP。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尚伟伟: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晨晖学者尚伟伟表示,教师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力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加快提升广大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功夫。一是加大培训力度,精准提升育人意识和能力。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理论知识进行全员通识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点,按需施训,加大不同专业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力度。二是健全教研机制,助推教师课程改革与创新。要重视教研室等基层教研组织建设,明确基层教研组织的责任主体地位;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加快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三是强化教师群体合作,筑牢发展共同体。建立健全内部研讨和交流合作制度,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借助网络会议等信息化途径,逐步形成良好课程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四是提供多样化支持,强化教师育人自觉。加快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统筹规划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等财政支持;高校、基金会、媒体等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强化教师育人自觉和能力提升的工作合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孙柏瑛:共治的网络化治理应是基层创新治理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柏瑛认为,改变单纯行政控制的思维,走向共治的网络化治理应是基层创新治理的方向。在网格化管理基础上,网络化治理侧重三方面的努力。首先,有赖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聚合治理共同体的力量和能力。围绕问题,基于协商讨论和价值共识,协调多元利益主体和社会资本力量,建立具有韧性和持续能力的治理模式。其次,理顺职能关系,合理配置职责。权责关系的法定化和规范化是确立政府合理行为边界的基础,以“放管服”改革、清单制度,进一步推进层级、部门的权责归属,权责相配,保障基层治理职责履行到位。最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增强基层治理。利用更智能化的技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提升政府整体性的能力,增进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一网通办”,整合各种平台和流程,建立规范的标准,助力基层实现有质量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顾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顾阳表示,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运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进一步优化完善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首先,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要素能否实现自由流动。通常情况下,要素自由流动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不同行业或部门之间在收益率上存在差异,二是具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外部环境。因此,通过改革来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才能让市场要素不断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环节。其次,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提升。对标国际规则和营商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我国营商环境建设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减少要素流动成本等方面。再次,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现阶段,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还是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等问题。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静文: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王静文指出,市场上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存在一些误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双循环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另一个是双循环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发展双循环并不仅仅是扩大内需。它不仅仅是着眼需求端,而是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其次,发展双循环更不意味着闭关锁国。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意即双循环将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偏废的整体。因此,必须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改革方面,必须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开放方面,必须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我国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赵宇整理)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