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物保护容不得“花拳绣腿”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21-04-16 11:42:17

  过去5年,山东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工作637项,调查线路近6400公里,考古勘探面积0.7亿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25.7万平方米;省级财政安排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94亿元、开展项目757个;文物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彰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是记者4月14日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拿到的一组数据。单看数字略显抽象,背后所要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只有文保人自己知道。

  有成绩,但不回避问题

  “十三五”时期,山东将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整体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文物利用活力不断焕发,文物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做出了贡献。尤其在顶层设计方面,山东用“顶格重视”的态度谋划齐鲁大地文物保护工作。

  近年来,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省委宣传部等13个部门印发《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文物“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审议通过《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合作实施“齐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计划”框架协议》。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王守功表示,目前,山东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制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比如,有的地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有的地方虽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但履责监管还不到位,文物保护单位区划内违法建设时有发生;有的地方文物保护项目推进迟缓,资金管理不到位。

  再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堪忧,不少田野文物管理缺失、损毁严重;全省馆藏文物中三分之一以上存在病害,其中4万余件存在腐蚀损失现象。基层文物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文物执法力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尤其是考古、文物修复、古建筑修缮等专业人员短缺且分散;保护经费总量不足;文物保护科研创新机制和科技转化能力亟待加强。

  守底线,聚焦科学保护

  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点多面广,文物资源实现基础保护、科学管理迫在眉睫。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明确,今年将坚持底线思维,探索建立普查登录制度。实行文物资源报告制度,完善文物调查、申报、认定、登记、定级、公布、撤销和退出程序。实现政府普查与所有人自主申报相结合,实现动态管理、主动发布。到2023年,建成山东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资源库,与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中心相对接。

  同时,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还计划开展文物资源调查认定。实施大运河、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文物普查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革命文物、石窟寺及石刻、申遗项目、山东海疆沿线及管辖海域文物资源调查。持续开展文物评估认定工作。对考古工作新发现及普查发现的革命文物、乡村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水下遗产等各类遗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机构、专家进行评估认定,根据其价值进行定级、建档和备案。

  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历来受到业内关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廷琦介绍,“十四五”期间,山东拟编制实施《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此外,还将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降级撤销制度。

  夯地基,叫响“海岱考古”

  水下考古近年来成为山东考古领域的亮点。今后5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重点对“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东平湖、威海湾、庙岛群岛等重点水域进行勘探调查,对大汶河、泗河、金堤河等流域进行田野调查。试点将水下文物密集区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水下文物保护区,启动实施一批水下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海防设施、盐业遗址、近现代沉舰、内水湖泊库区涉水文化遗产专题研究。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山东将着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包括实施“海岱考古”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以山东为主、覆盖鲁苏皖三省的“考古中国”项目“海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和研究视角对考古成果进行阐释和保护。同时,组织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中开设工作站或研究室;筹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滕州岗上“鲁中南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章丘“龙山考古研究基地”。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表示,“十四五”时期山东将依法依规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密集区内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推动落实开发区、工业园区区域性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落实土地储备入库考古前置政策。实施考古成果转化工程,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把公共考古作为考古工地验收、成果评选加分项目,对公众考古活动开展比较好、取得重要考古发现的工地授予“山东省公众考古基地”称号。

责任编辑:牛梦圆
相关内容